10月31日,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迎來了一位“大咖”——被譽為“感動華夏健康教育人”胡大一教授。胡教授發表了題為《健康中國,我們在行動》的主題演講,并與醫護人員進行了交流,贏來了陣陣掌聲,將“高能”分享活動推向高潮。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高新醫院、交大一附院醫務人員以及北京大學醫學部的老校友、老專家等百余人參加,商洛國際醫學中心通過遠程直播分享了此次活動。
胡教授通過自己的行醫經歷,以生動詼諧的語言針對心血管病的防治,提出藥物、運動、營養、心理、戒煙五大處方,推崇“健康是一種習慣”的理念,建議大家快步走、少吃肉、八分飽、日行一萬步。他把健康經編為順口溜:
管住嘴,邁開腿;
零吸煙,多喝水;
好心態,莫貪杯;
睡眠足,別過累;
樂助人,心靈美;
家和睦,壽百歲。
講座會場座無虛席。胡教授參觀了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對醫院便捷的服務、優美的環境表示認可,并對心臟康復發展及學科建設方向提出了寶貴意見。
胡教授恪守“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家訓,用數十載光陰,為推動中國心血管病診治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開拓性貢獻,為心血管病醫學領域培養了眾多后繼之才,為無數心血管病患者解除了“雙心”之困。
胡教授的來訪必將進一步提升西安國際醫學中心心血管病診治技術水平。
講座后,胡教授及西安國際醫學中心心臟病醫院院長王海昌、骨科醫院院長賀西京接受了陜西電視臺、西安電視臺的聯合采訪。
胡大一簡介
胡大一, 1946年7月生于河南開封。1965年就讀于北京醫學院 (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共黨員,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和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控制吸煙協會會長、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全民健康素養巡講特聘專家、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預防康復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等職。
在我國率先成功開展射頻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術,率先開辟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綠色通道和“胸痛中心”建設;組織完成了我國最大規模的心房顫動人群流行病學隊列研究和農村高血壓流行趨勢及低成本綜合干預預防卒中研究;積極推進心內、外科和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模式,發起“愛心工程”和大醫博愛志愿服務活動,努力推動控煙健康促進與健康傳播工作。
在國內外專業雜志發表論文和科普文章2300余篇,主編/主譯醫學教材和醫學著作60余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先后獲得吳楊獎、中國醫師獎、 “最美志愿者”(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控煙貢獻獎”(2018年)、中國科協“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等。
給我一份信任 還你一顆健康的心
胡教授著作、榮譽滿身,在醫學界和健康教育界大名鼎鼎。他不忘初心,大醫精誠造福眾多患者;他用“心”做科普,身體力行傳播健康理念;他心系“治未病”,實現醫生的最大價值。他用仁心仁術,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大醫精誠。
身材高挑,步伐矯健,精氣神兒飽滿,言談舉止充滿睿智的胡教授,穿上國際醫學的白大褂顯得格外精神,他欣然與西安國際醫學中心心臟病醫院院長王海昌、骨科醫院院長賀西京一起接受了陜西電視臺、西安電視臺和小編的聯合采訪。
- 問答時間 -
記者一問:一名醫生如何才能保持初心?
胡大一:一是醫生需要不斷地學習,掌握知識,積累經驗,讓患者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包括癥狀的緩解和愈后的改善。
二是醫生要重視患者在就醫過程中的主觀感受。患者就醫的主觀體驗不佳,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診療過程中,患者的主觀體驗經常被忽略。
三是醫生應多替患者考慮,努力實現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讓患者得到更好的醫療效果?效果一樣,能不能用更少的藥?更適宜的和成本更低的技術?醫療的目的不是趨利。醫生有責任做好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推動醫療服務的公平可及。不忘初心就是“寧可藥生塵,但愿人無病”。沒有這種情懷,就當不了好醫生。
記者二問:您來西安國際醫學中心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胡大一:醫院的規模大、設備精良、專家云集,引進了包括王海昌等一批在大型公立醫院工作多年、具有豐富臨床經驗、技術,同時也懂得管理的人才。這次醫院不是讓我談支架、談搭橋,而是談心肺康復、健康普及,這也是民營醫院發展的重要思路。我覺得民營醫院是公立醫院的補充。公立醫院只賣“汽車”,民營醫院應該大辦“4S店”,做好健康的維護、疾病的預防和康復。
記者三問:您能不能給我們患者一些好的健康的生活建議呢?
胡大一:目前中年人經常“5 2”、“白 黑”、睡眠剝奪,吸煙喝酒是常見搭配工具,缺少運動,甚至也不關注身體情況,體檢也不及時,特別要注意慢性病,像冠心病、卒中、心腦血管疾病、癌癥年輕化的趨勢。
我特別強調中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病人做了支架、做了搭橋,這些治療都是手術再成功,不是治療的結束、疾病的結束,如果大家不去改變生活方式、不去用藥,不去控制高血壓、糖尿病,把膽固醇降下來,把煙戒了,疾病還會復發,而且支架里頭會長血栓。患者要更加理解肢體康復,比如偏癱、截癱、車禍外傷、骨科治療之后,有肢體功能障礙去做康復。我呼吁患者,康復非常必要,搭橋之后很多患者不敢恢復正常生活,不敢旅游、不敢坐飛機,甚至嚴重的獨處時很緊張,更嚴重的不敢熄燈睡覺。我希望患者,要理解臟器康復、理解心臟康復,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愉悅,得了病做過支架后,特別是中年人,第一要重新享受人生,過愉快的生活,第二是回歸社會,依然可以做自己的工作。第三就是通過康復,我們不僅活得更好,而且活得更長,減少醫療成本。
王海昌院長問:胡老師,您在疾病的預防和康復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能否給我們談一談醫院如何做大、做強、做精?
胡大一:更多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去做更新、更好的醫療服務,所以現在急需拓展心肺腎為代表的服務,要把平臺建得大、看得遠,心肺腎的預防康復進行有機的整合;要把更多的眼光放在一億多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癥患者身上,這些僅靠藥物治療是不行的,藥會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大、副作用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最終出現卒中、心肌梗死;要把生物醫學、運動醫學、營養學、新生醫學、行為醫學深度融合,為患者做全生命周期的服務。
賀西京院長問:我想請教的是我們現在國際醫學做康復,如何布局?
胡大一:目標一定要高遠,實現目標要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方法,醫院的資源和規模環境、硬件投入都可能按國際的標準來做。比如,我們看日本最好的康復、德國最好的康復、美國的庫博,在我們自己的這片土地上做好頂層設計和路線圖。要吸納、培養預防康復為主的人才,培養未來的運動治療師,精神心理方面的醫務人員、營養師,精神心理兼顧行為醫學的人才引進、培訓。要打造國際交流,我認為德國、日本是做得最好的,一定要向世界最好的康復醫學中心學習借鑒,結合中國特點去做得更好,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