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anci is ready!”隨著一聲清脆的語音,這個“身高”一米八、手臂纖細靈活、穿著白色“隔離衣”的四代達芬奇機器人開始了手術生涯。7月9日,心臟病醫院張金洲副院長率領心臟外科醫護團隊成功完成西北首例四代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房間隔缺損修補術。此次手術的成功實施標志著我院精準心外科微創手術新時代正在到來。
30歲的患者小張持續一周心慌氣短,嚴重時頭暈惡心、咳嗽發熱。在當地醫院就診后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下腔混合型,缺損大小22mm”。由于醫療條件有限建議轉院治療。為了盡快把病治好,7月2日小張慕名來到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就診。
入院后,心臟外科醫護人員為小張做了全面檢查,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下腔混合型,缺損大小22mm;心功能II級2.肺動脈高壓(輕度)。傳統的手術方式要縱劈胸骨,術后患者的康復期可長達三個月到半年。如何讓患者經受最小的痛苦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呢?張金洲副院長做了周密的治療方案,決定用四代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完成手術。
7月9日,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后,張金洲副院長率領醫護團隊為小張在全麻體外循環(不停跳)下行“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房間隔缺損修補術”,手術順利。術后,小張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醒。于7月16日轉入普通病房繼續治療。目前,小張精神狀態良好,飲食正常。
“達芬奇機器人核心技術優勢就是主刀醫生自行控制鏡頭,且裸眼三維高清視野,可以15倍光學放大、4倍數碼放大,其高清晰圖像利于術中實時信息整合顯示。同時,機器人擁有七個自由度,540度旋轉,每種儀器工具均作特定任務設計,突破了人手極限的可轉腕手術器械,可以在狹窄解剖區域順暢操作。”張金洲副院長介紹,機器人還可以自動過濾人手的震顫、眼手協調無延時準確重現人手動作,克服了傳統腔鏡的固有缺點,讓醫生的操作更穩定。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少、恢復快等特點。
如果說傳統手術是K字頭的快車,那么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就是G字頭的高鐵,他們帶給患者完全不一樣的速度和體驗。已經下床活動的小張,沒想到自己的身體恢復得這么快。“我一度因為手術特別擔心,沒想到在這里僅幾天就治愈了!”在感謝張金洲副院長醫術精湛的同時,更感嘆醫院有如此先進的醫療設備,為自己減少了病痛,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四代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房間隔缺損修補術的成功完成對于突破傳統外科微創技術發展瓶頸,實現常規手術微創化、關鍵操作智能化、復雜手術安全化,推動醫院微創手術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