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胸科醫院李文海副院長帶領團隊成功完成我院首例第四代達芬奇Xi機器人肺段切除術,標志著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肺癌外科手術治療正式邁入“第四代機器人微創時代”。
“用匠人來形容外科醫生也許不太恰當,但用匠心精神激勵自己一定沒錯。”從醫二十幾年的李文海始終保持著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對患者的負責。
李文海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胸科醫院副院長
胸外科主任
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胸外科原主任醫師
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轉化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微循環學會轉化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保健學會胸壁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精通胸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的診斷治療和危重病人的救治,熟練掌握肺、食管、縱膈等胸部疾病手術治療技術及電視胸腔鏡外科技術,能出色完成食管癌的全腔鏡手術和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對肺內GGO和危重癥胸部創傷患者的救治具有豐富的經驗。
醫療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李文海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祖輩從醫,耳濡目染,對醫生這個職業有著天然的好感。后來的一件事更是堅定了他的從醫之路。李文海的父親年輕時一次意外摔倒導致股骨頸骨折,由于當時的醫療條件所限,術后康復情況不佳造成跛行。這件事后,原先性格開朗的父親變得少言寡語,大好的工作前途也發生了變化,家庭生活的壓力陡然增加。醫療結果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這讓少時的李文海印象深刻,從此發奮圖強,立志學醫,治病救人。1991年,李文海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如愿以償考入第四軍醫大學。
1996年從第四軍醫大學臨床醫療系畢業后,由于李文海在校期間表現出色,成績優異,因此被直接分入唐都醫院工作。選擇科室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胸外科,這是一個高風險,并發癥高發的學科。“那時候就覺得外科醫生更適合自己的性格,更愿意接受挑戰。”李文海說。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剛到胸外科工作時,李文海的體重只有一百斤左右,同科室的醫生一看就說:“小伙子,你這么瘦,胸外科的工作很累很辛苦,你受的了么?要不要重新考慮一下?”李文海有些疑惑,當醫生又不是體力活,有啥受不了的?很快,他就“領略”到了胸外科的高強度工作。
胸外科當時的手術,行內俗稱“老三點”。一線醫生要提前進入手術室,八點開始手術,最早下午三點結束。如果術中突發狀況,時間可能持續十小時以上。當時的手術全部都是開放式手術,醫生首先要練就的一個硬功夫就是站!作為助手的李文海手術中協助主刀醫生拉鉤時,全程都是不能動的,有時一天兩臺手術下來,整個人已經站到僵硬麻木。手術中途醫生更不可能吃飯喝水,不少人下了手術幾近虛脫。李文海算是對同事的話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手術臺下的工作同樣是嚴要求,高標準。每一天,科主任七點左右就到科室督導工作。李文海要完成患者透視,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八點查房時要把患者的情況說的清清楚楚。醫生當天不管工作到幾點,手術結束后必須寫好病歷,處理好負責的患者。如果患者出現問題,主管醫生,甚至是整個醫療組都留在科室處理。對于部分術后并發癥嚴重的患者,醫生一兩個禮拜不回家,隨時觀察掌握患者病情,處理突發情況。
在如此緊張的工作之余,李文海仍然抓緊一切時間反復練習外科手術的基本操作技能,止血鉗的使用、結扎、打結、縫合等等。下班回到宿舍后又繼續和同事們交流探討、互相學習。通過重復練習,他不斷改進完善這些外科醫生的必備技能,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肌肉記憶”。
那時的李文海也有困惑,自己的成長速度跟自我要求比,好像顯得有些“緩慢”,3年住院總醫師,畢業7年后才晉升主治醫師。“跟現在的醫生相比,我們的時間拉的很長。不過現在回頭看,也正是在那時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鍛煉了自己,也繼承了老一輩專家的優良傳統。”李文海感嘆。
2003年,晉升主治醫師同年,李文海獲碩士學位,后師從我國著名胸外科專家、第四軍醫大學專家組成員、唐都醫院胸外科創始人劉錕教授,2008年獲博士學位。”科室起步階段,缺乏儀器設備,師傅就自己動手在機床上制作手術器械,之后開創的隧道式食管胃吻合術更是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除了對我們在專業上的嚴格要求,師傅要求醫生一律打領帶,皮鞋一塵不染,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職業形象。查房時全英文,誰字寫的不好,必須堅持練字,直到交出一份漂亮規范的病歷為止!”作為劉錕“關門弟子”的李文海說起恩師,滔滔不絕,“有幸受教,師傅的治學和為人讓我受益終生。”名師指點加上勤奮好學,李文海工作期間先后獲得軍隊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院校級新技術新業務兩項。發明專利1項,發表科研論文30余篇,其中SCI論文10余篇。專著4部,任多部期刊編委,承擔并參與省部級課題3項,醫者生涯碩果累累。
從傳統到創新,誰都不能少
唐王士源 《<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
醫者亦然,術無定式,依勢而為。
隨著時代的發展,胸外科手術由原先的傳統開胸手術逐漸轉向微創手術。對這一變化,李文海有自己的思考。他認為,不管是何種手術,最終目的都是實現手術更加安全,為患者解除病痛。微創手術逐漸成為主流,有它借助先進醫療設備實現的精細化、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的特點,醫生要主動適應這樣的變化。
微創手術的主流化是否意味著傳統開胸手術逐漸邊緣?李文海認為兩者不是此消彼長,彼此矛盾的關系,而是在工作中結合兩種手術思維。微創手術應用越來越廣,但是碰到問題解決不了時,就需要轉為開胸手術,尤其對于一些復雜的胸外科腫瘤治療,開胸手術仍然是基礎。對于現在的年輕醫生而言,這是李文海始終堅持灌輸的一個理念。
來到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胸科醫院工作后,李文海帶領科室團隊完成微創劍突肋緣下三孔式前縱膈病變切除術、胸腔鏡后縱膈腫物切除術、醫院首例四代達芬奇機器人食管癌根治術以及肺段切除術等微創手術,也完成了傳統術式下的肺癌根治術。
57歲的患者周某因反復咳嗽、咯血在當地縣醫院就診,檢查發現左肺巨大腫瘤。遂慕名來到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胸科醫院找到李文海。接診后,李文海帶領團隊經過充分術前準備和術前討論,為患者實施全麻下左肺癌根治術。術中評估患者心肺功能良好,探查可見腫瘤巨大,且外侵嚴重,胸主動脈、上肺靜脈、下肺靜脈無一幸免。縱隔多發腫大淋巴結,質硬且與血管致密粘連。只有切除左全肺及清掃淋巴結才能做手術根治性目的。
復雜的胸外科手術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影響到患者的呼吸系統,李文海憑借精湛的手術技巧,清晰解剖、游離肺動脈、靜脈,完整切除病肺、徹底清掃腫大淋巴結。術中未出現大出血,手術取得成功。
一位老年女性患者,體檢中發現左肺上葉尖后段結節半年,大小約1.6cm,近期復查發現結節明顯增大且實性成分增多。入院經李文海團隊全面術前檢查與評估后,接受了第四代達芬奇Xi機器人輔助熒光染色左肺上葉尖后段切除 淋巴結清掃術。患者胸部僅開3個0.8厘米的操作孔、1個約3厘米左右的輔助操作口,李文海坐在操控臺旁,操作達芬奇機器人機械臂進行胸腔內探查,解剖肺門及肺裂,游離并閉合切斷左肺上葉尖后段血管、支氣管,清掃各組淋巴結。為在術中更加精準的進行肺段切除,術前特地對患者結節及肺段血管進行了三維重建,使得術中解剖血管及支氣管更加精準,術中應用熒光染色劑對解剖平面進行標記,手術過程中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肺段的完整及功能。
“對于微創手術,我對科里的要求就是做得更加精準和精細。遇到復雜困難的傳統開胸手術,我們也能做,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競爭力。”李文海強調。
必須做“全能”的胸外科醫生
說起外科醫生,大多數人想到的場景是手術臺上,無影燈下,醫生手中靈巧游走的手術刀。但對于李文海來講,胸外科醫生僅僅完成一臺漂亮的手術遠遠不夠。
“胸外科手術的高并發癥決定了胸外科醫生必須有一個完整的閉環思維,在大腦中形成習慣,要像自己長期手術形成的肌肉記憶一樣。從患者術前檢查,術中處理,術后康復,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周全。”李文海說。
李文海的工作也像這個閉環,循環往復。每天第一個到科里,不管工作多忙,查房雷打不動,隨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圍手術期治療方案。負責的每一位患者,有著多年豐富經驗的李文海從不掉以輕心,一定會等到患者推出手術室進入胸外科監護室,確認情況穩定后才“鳴金收兵”。
長期高強度的工作,不規律的飲食讓李文海的胃痛時常發作。“偶爾休假在家,待一兩天沒事做,那不光是胃難受,我渾身都不得勁兒,但是只要一上班,做幾臺手術,好像什么不舒服的感覺都沒了!”李文海笑稱自己是個“閑不住”的人。
醫患矛盾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尤其對于高風險,高并發癥的胸外科來說。
為醫二十余載,李文海主刀手術兩千余臺,手術臺上是否有過“驚心動魄”的故事?
“我想想。緊張的情況肯定有一些,但你說的驚心動魄,這個真沒有,我主刀的手術基本還算平穩度過。可能是我運氣好吧。”李文海說。他帶領的胸外科醫護團隊,工作風格一如他主刀的手術,平穩。2020年李文海帶領團隊完成手術300余臺,沒有一例圍手術期死亡,沒有一例患者投訴。
“出現醫患矛盾的誘因往往是醫療結果同患者預期有所差距,這就要求醫生在術前談話時明確,詳細的向患者或家屬說明情況。患者病情變化時,醫生是否主動關注,護理是否及時跟上,這些都是關鍵。醫患矛盾,很多時候患者不是對手術的效果不滿意,而是在就醫過程中認為醫護人員沒有盡心盡力。大家如果真心付出了,患者一定是看得到的,不會有深層次的醫療糾紛。”李文海說。
李文海的辦公室里一抬頭就能看到“匠心”二字,時刻提醒著他保持專注,為了患者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